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和中国奥数一样好,只不过多数美国孩子不用跟着去“陪练”

2015-07-21 小花生网

檩子:最近的一个比较受关注的新闻,就是美国队赢了今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之前几年的第一名基本都是中国队,所以这次有点小意外,也让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变得有趣了一点。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比赛。本来这个比赛是个特别小众的事情,但是因为奥数在中国是“全民运动”,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就多一些。毕竟,对自己孩子到底要不要花大量时间和银子去学奥数,很多父母感觉也是蛮头大的。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全称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还是很大的。举办这个比赛的目的是发现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选拔早期数学专业人才,而不是锻炼普通孩子的数学能力。


因此,很多参赛学生长大后可能会在同一所大学相聚,并合作开展数学或其他领域的研究。所以说,国际奥数比赛可以说是很多人数学事业的起点。


这是今年的比赛结果,美国第一,中国第二,不过相差真不大。朝鲜居然排在第四,让人惊奇;看来肚子吃不饱,不影响做题啊。



图片来源:走遍美国


这次比赛结果出来,美国那边报道不多,但中国这边媒体上还是有挺多反应的,主要是美国21年来首次夺得冠军;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所以,比赛结果,有点让人意外。


历届IMO总分冠军

图片来源:文汇教育


其实,美国历来就和中国、俄罗斯并称为奥数传统强队。近年来美国队在比赛中的表现也都不错,分数与中国接近,所以这次冠亚军换位也没什么让人感觉太奇怪。


在今年参赛的104支国家队中,总分高于100分的仅有32支队伍。前十名中,东亚国家(中国,韩国,新加坡,越南,朝鲜)占据半壁江山。


不过,总体来说,中、美是奥赛最强的两国。


这次奥数竞赛持续两天,参赛者每天有四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解决三个问题,范围包括几何、数论和代数。学生不需要掌握类似微积分等高等数学,但这些问题被设计的异常难,且比赛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据说这是自1959年开始举办奥数竞赛以来最难的一张试卷。


每个国家最多可有六名选手参加比赛。这些青少年是世界上还没有上过大学的最好的数学天才。除了非常有天赋外,很多选手还接受了多年的培训。


当然,赛题没有简单的,这让初来乍到的坦桑尼亚队拿了零分。


不过,即使在这样被称为“史上最难奥数”的比赛中,据《文汇教育》报道,华师大二附中应届毕业生俞辰捷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最绝的是,在从泰国清迈回国的航班上,这孩子怅然所失:“下了飞机恐怕就要结束数学竞赛生涯之路,感觉很伤感。” 好吧!


俞辰捷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奥数,一路赛过来很优秀,也很享受这个过程。竞赛人的这份执念,外人往往难以理解。小俞同学自己说:


“一场数学比赛一共三道题考四个小时,这个过程看似枯燥,可是我却乐在其中。我们夜以继日地投身于竞赛,动力不过是自身对于数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做出成就后那稍纵即逝的满足感。别人做题可能会抱怨——死了那么多脑细胞还没算出来,而我却在探索中获得乐趣。” 去年年底,俞辰捷被免试保送进北京大学数学系。


所以,对俞辰捷这样的孩子来说,有这份天赋,又热爱数学,真的是件好事。


好,继续回到美国队拿冠军这事儿上。


过去,人们总认为美国人的数学很一般,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此,我们还专门推送过一篇挺专业的分析文章


为什么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可查看




美国的奥赛选拔机制是很专业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简单到难。首先是全美数学竞赛(简称AMC),参加者分别为12年级与10年级、8年级的中学生。AMC10或AMC12名列全球前5%者,可受邀参加美国数学邀请赛。两次比赛成绩总分相加后排序,确定进入美国数学奥林匹克队的人选。


“他们有一整套的选拔机制,从结构和活动的丰富程度,以及提供的资源上,美国并不亚于中国。” 专业人士说。


在上海延安中学校长、奥赛教练郭雄看来,美国奥数和中国奥数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美国人还是坚持奥数不是面向大众的教育,而是针对有数学天赋和创新想法的人,这样的人群不会超过5%。绝大多数的美国中小学生都不会接触奥数,而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孩子则会非常投入,他们会通过加入学校的数学俱乐部或是相关的兴趣小组学习数学。


“而我们的奥数则成为一些好学校的敲门砖,导致‘全民奥数’成风。在这一统一标准下,确实开发了部分天才学生,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郭雄说。


对此,网民评价的更加直接:


中国奥数成为了一个 “全民” 事业;很多孩子都要学奥数,辅导班和参考书泛滥。奥数,硬生生从"小众” 数学人才的选拔变成了一个可以养出几个上市公司的大众产业。


我不怀疑那些国家队选手的能力,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海量的陪练的炮灰…… 好吧这些炮灰制造了GDP。


还有一种说法,虽然美国队赢了,但美国队的队员都是华裔,“实际上是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娃,打败了在中国读书的中国娃”。


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哦。的确,有一两年的奥队里华裔比较多,但这一次美国队的6名队员,有3名白人,2名印度裔,1名华裔。后排左二那个孩子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中国人。所以,也可以说是3个白人,2名华裔,1名印度裔。




最后,来看我们看一个美国孩子6年级数学统考的示范题,来说说美国普通孩子学的数学是什么样的。(以下摘自《王青博士博客》)




题目大致说,班上要组织春游,有科学博物馆、水族馆、动物园三个可选择目的地,在上面的地图上标出了学校到各点的距离分别是10、30和34英里,要请学生分析,春游应该去哪里。题目的下面一页又分步给出了一些其他信息,如全班30名学生投票选择了最想去的地方,并列出了一个统计表。接着又给出了每个点的门票价格、每英里路程校车需要的油钱,同时给出一个条件,就是学校只承担200美元经费,如果有多出来的费用,需要学生平摊。


这样,学生解题,需通过计算去分析前往不同景点所需要的总费用以及每个学生实际需要出的钱等因素,还要结合大家投票的统计结果考虑各个点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路程的远近对于消耗时间的影响也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可变因素。


这样,学生最后答题需要做出一个报告,说明自己认为应该去哪个点,并解释为什么。显然,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了,学生要根据已知信息去分析和推演结论,不但涉及计算和统计的问题,还牵涉情商和财商的因素。


我们想一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能够胜任将来一辈子的社会生活。那么是这样一套没有标准答案的分析,综合个人的兴趣、班级群体的意见、时间和金钱的成本、以及怎样利用已有经费的数学题,能够帮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里生存,还是那些艰深到正常人大脑根本没法对付的奥数题有帮助呢?


部分文字和图片引自:文汇教育、王青博士博客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图书

周三:英语学习和阅读资源

周五:电影、动画、音乐、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二、四、日:带来新视野的文章


长按可识别二维码直接订阅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